近年来,厦门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这一主线主题,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着力构建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党中央关于民族宗教工作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地见效。
一是组织领导带动机制。用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推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带头学、经常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深悟透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理论政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提高做好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通过领导班子理论中心组学习,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示范表率作用,成为全社会学习的风向标和排头兵。
二是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坚持把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理论政策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必修课、常修课。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着力抓好对党的各级干部的学习教育和教学研究,精准阐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根据不同班次有针对性安排相关专题学习。继续在创新内容、形式、方法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密联系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促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做好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理论政策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三是学校思政教育机制。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理论政策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理论政策融入思政课堂,教育和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
四是社会宣传教育机制。按照“年有宣传月、月有宣传日”工作思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和民法典主题月活动为载体,继续发挥红色资源、文旅资源、文教资源、中华传统文化、社区多元文化、网络媒体平台等优势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支持引导宗教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三爱”“五史”等专题教育和“四进”活动,营造全区域覆盖、全领域推动、全方位开展的社会氛围。
五是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及成员单位作用,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清单,压紧压实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用好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切实增强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的社会效应。坚持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和基层“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考评,确保基层民族宗教工作有人懂、有人抓。
六是主题实践活动机制。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满腔热情为各族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宗教工作。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团结奋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