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厦门市委员会介绍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是以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教育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农工党是在我国国内最早成立的民主党派。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于1930年8月9日创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提出了武力推翻蒋介石政权、建立以农工为主体的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1935年11月,在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上易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确立了“抗日、联共、反蒋”的总方针。1947年2月,在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上易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决定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合作,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农工党在维护和巩固人民政权、参加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工党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为推进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农工党中央历任主席(领导人)为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季方、周谷城、卢嘉锡、蒋正华、桑国卫、陈竺,现任主席何维。

  截至2022年6月底,农工党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组织,有党员19.2万余人。农工党中央机关刊物为《前进论坛》。

  农工党厦门市委基本情况

  中国农工民主党厦门市工委会于1951年3月10日成立,1954年5月30日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成立中国农工民主党厦门市第一届委员会。农工党厦门市委历任主委有:郑静安、苏节、李文清、黄奕卿、苏文金,现任主委为王焱。

   截至2022年12月,共有党员1639人,其中,医药卫生界786人占47.95%,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界98人占5.98%,教育界444人占27.09%,科技界15人占0.92%,其它界别296人占18.06%;平均年龄54.1岁。全市共有6个基层委,4个总支,包括市委直属共下辖61个支部、1个活动小组,共72个基层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