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法治 内外联动——厦门市宗教事务治理呈现新气象

近年来,厦门市在宗教事务治理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难题,规范管理,以南普陀寺为代表的宗教界自我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宗教领域保持规范有序、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是广泛宣传教育,增强法治意识。扎实开展“同心喜迎二十大,学法用典向未来”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学习宣传宪法、民法典、国家安全法及《宗教事务条例》《福建省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导教职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树牢国大于教、国法大于教规、教民首先是公民的普遍认知。“法律既是约束,更是保障。出家人也要懂法知法,才能更好地顺应社会。”南普陀寺结合“四进”活动,设立政策法规宣传栏和LED电子屏,鼓励教职人员及学僧开展宪法和法律法规主题演讲,通过举办报告会等形式及时跟进学习《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办法》等宗教领域新法规,增强了教职人员、信教群众、广大游客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全市宗教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性不断提升,为规范自我管理、接受政府依法管理夯实了思想基础。

二是注重建章立制,织密制度体系。在建立完善全市宗教工作配套制度的基础上,指导各宗教团体根据新颁布实施的系列政策法规,全面梳理和修订现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的管理和约束。支持宗教活动场所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自觉革除不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陈规陋习,实现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有机结合。南普陀寺顺势而为,为防止教职人员行为失范、财务收支失控、公共安全责任缺位等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制定了寺院日常管理规范汇编,涵盖了人员、资产、财务、消防、卫生防疫、公共安全、垃圾分类等领域,使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促进寺院教风不断纯正。

三是紧盯重点领域,规范日常管理。督促各宗教团体、各宗教活动场所将疫情防控、公共安全、财务管理等领域作为重点,抓好有关规章制度的具体落实。全市宗教界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市、区疾控部门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双暂停”或预约、测温、验扫码等措施,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2020年以来,在全市宗教活动场所扎实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在宗教领域落地见效。对照《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考评细则》,南普陀寺积极做好细化工作,开展理论培训与实操演练,配备消防安全器材,做好日常巡查防护,被公安部授予“全国119消防奖先进集体”称号。《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各宗教活动场所都主动对标,自查自纠,按照新的要求加强财务管理。同时,发挥宗教团体作用,不定时抽查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多方发力,有效维护日常管理秩序。